查看原文
其他

共同富裕背后的颠覆性大变革

诞姐 诞视 2022-10-24

01
是什么造成了阶层的不平等?


我最近在重温《21世纪资本论》,有些几十年前的数据,放在今天看显得更有意义:


作者皮凯蒂根据收入,把欧美国家的社会阶层分为三类:


收入最高的10%,为上层社会;

收入居于中间的40%,是中产阶层;

收入处于社会底层的50%,为下层社会。


那这三类社会阶层的收入来源差异是怎样的呢?


1970年-1990年间,北欧福利国家的情况是:


10%的上层社会,拿走总工资的20%,

40%的中产阶层,拿走总工资的45%,

50%的底层社会,拿走总工资的35%。


同时期,法国和德国的情况是:


上层社会拿走总工资的25%-30%,

中产阶层拿走总工资的30%左右,

底层社会拿走总工资的40%-45%。


跟北欧福利国家相比,法国和德国底层社会的工资收入还不错。


看这个工资收入,有贫富差距,但是差距没有到达无法接受的地步。


但这只是表象。


有钱人真正的财富并不是工资收入,而是资本收入,典型的比如房子增值的收入,房子出租的收入,或者股权投资的收入等等。


如果把资本收入和工资收入加总在一起,看国民财富,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即便是北欧福利国家,


最富裕的10%的上层社会,占有国民财富总量的50%;


而50%的底层社会,只占有国民财富总量的10%左右。


其他欧美国家也是如此。


在法国德国英国和意大利,最富裕的10%的上层社会,占有的国民财富都在60%以上;底层社会只占国民财富的4%-5%;


而美国呢?


美国10%的上层社会,占有72%的国民财富;


50%的下层社会,只占2%左右的国民财富。


由此可见,真正决定贫富的,是各阶层的收入来源差异,而决定收入差异的,则是背后的资产结构差异。


当一个经济体迅猛发展,工资带来的收入是线性增长的,但资本带来的收入却是指数级增长的。


我简单画一个图,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02
巨大的阶层不平等,后果是什么?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


正如下图所展示的,1929年大萧条和2008年经济危机前,美国收入两极分化达到历史最高点,最富有的1%的家庭收入占据国民总收入的23%左右。



技术变革带来的经济增长成果不能均匀的覆盖到不同社会群体、产业部门的时候,技术导致的经济繁荣就可能成为收入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的诱因,当经济运行到技术长周期末端时,收入分配差距和社会分化程度往往就累积到历史高点,需求持续萎缩,生产和需求之间发生脱节,经济危机由此爆发。


而政府为了让国家走出经济危机,就会用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刺激,然而大量印钞又会导致钱更加不值钱,工资收入跑不赢通胀,财富继续向拥有资本的人群涌入,最后就会导致一个循环悖论:越发生经济危机,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当这种K型分化越发加剧的时候,这个社会矛盾就很难调和了。


这是目前发生在美国的情况。


疫情导致美国货币政策持续宽松,海量资金涌入股市和房市,美国房价涨幅创历史新高。


全球房价增速也创下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


结果是,资产收入继续膨胀,有钱人“被动”变得更加有钱,而穷人的收入根本跑不赢大类资产的增值速度,劳动收入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被动遭到“洗劫”。





根据2019年瑞士瑞信银行(Credit Suisse)研究院的研究数据,当前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掌握了全球45%的财富,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占有全球财富的82%,而全球最不富裕的50%人口占有的财富不足全球总量的1%。


当贫富分化差距不断加大,社会秩序就岌岌可危。


自从疫情以来,美国不断爆发的各种抗议,以及民粹主义的登峰造极,想必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美国的现状,美国并不是不强大了,而是美国贫富分化太大了。


03
中国的明牌是什么?


今年2月份,高层宣布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那脱贫之后,下一步怎么走,就事关整个战略决策和方向选择。


目前中央已经给了明牌,就是共同富裕。


也许大家觉得“共同富裕”是今年的论调,但是其实早在2010年,政府就已经开始布局了。那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这么一句话:“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论调可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坚定不移的走共同富裕道路”。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里再次强调“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仔细看这些表述,说明实行共同富裕的基础在一点点向前发生位移,自然而然,实质性推进共同富裕的条件,也在成熟。


今年6月份中央发布一份文件,叫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了要把浙江建设成共同富裕示范区。


前几天,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里继续聊“共同富裕”,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中间大,两头小,并不是不要富人,也不是要违背市场经济,而是让富人帮一帮,等一等,更加注重社会责任感。


那中国的共同富裕之路怎么走呢?


第一,鼓励辛勤劳动,提高工资收入。


中国仍然会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只不过接下来需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同样的,顶层设计应该去探索如何利用资产的使用权、收益权来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当然,中国高层也一直在强调不能陷入“高福利国家陷阱”,不会走像美国那样,为了争取选民支持,结果给无所事事的流浪汉也发钱的道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然是刻苦努力,劳有所得。


第二,防范资本的无序扩张,防范过度投机行为。


前面说了,资本收入才是拉开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而当长期投资演变为短期的投机行为,不仅不会给社会创造价值,还会造成系统性的风险。


所以你能看到的是,当全球大类资产都在疯涨之际,


中国一方面在严格控房价,让“房住不炒”;


一方面在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释放金融风险,反垄断,互联网平台整治都是抓手。


这些年,资本和创业圈在玩的一场典型游戏是:拿资本,砸钱扩张圈人头,利用中国的人口红利,吹起来估值,上市变现,最后股价一路狂泻。


过去这几年,我一个一级市场的项目都没投,不是接触不到好项目,而是都太贵了。资金如流水一般疯狂推高估值,我因为是自有资金所以可以选择不介入,可以选择等待估值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但是像我朋友们,手里拿着别人的钱,那是被迫要参与到这种疯狂推高估值,偏离实际价值中的游戏里,最后,整个投资就变成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大家都希望自己这一轮之后有傻子接盘,从而自己能变现走人。


而资本的疯狂背后,就可能造成大众的心理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追求各种投机奇迹,而导致社会心态的浮躁和急功近利。


我这几年观察到,“PPT式”创业者越来越多,大家想着怎么找到一个好概念,怎么讲一个好故事,怎么营造一个所谓的场景,怎样获取最多的流量,然后去跟投资人拿钱,然后离场。认真做产品的越来越少。


认真做事的也越来越少。前阵我朋友还给我讲了一个魔幻的场景,一个品牌给某个头部大号试用某教育产品,这个大号问清楚利润觉得利润不错,2天之后就全矩阵开团了,文章里言辞切切说自己的孩子一直在用,特别好,其实并没有用过,只是摆拍一下。


整个社会如果都是这样赚钱的话,最终伤害的还是整个社会。资本跟人精一样,没有人创造价值,只有底层淳朴的百姓最受伤。


我一直说,赚钱,和创造价值的赚钱,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在过去几十年全民逐利的过程中似乎被冲淡了。


2021年,当我们站在全民脱贫的背景之下,重塑资本的扩张逻辑,重塑赚钱的逻辑,应该成为每个中国人思考的命题。国家此时也站了出来,用铁一样的决心让大家知道,不要拿资本嗜血的那一套在中国玩,任何资本的扩张都得带着责任和道义。哪怕这种铁血般的、对秩序的整顿会让短线交易型投机型资金离场也在所不辞。但配置型资金会看到长期的价值凸显。


美国著名的战略家布热津斯基说“慎重且耐心是中国帝国DNA的一部分,北京的历史信心,与其审慎和长远战略密切相关。”


“慎重且耐心”,也是我一直告诉大家的,不要总想着“一己私利”,想想自己能为社会、为他人创造怎样的价值,坚持创造价值、坚信长期主义,这个时代一定会给你应得的财富回报,这也是普通人在完成“共同富裕”这套题目时应该坚持的答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